作者简介:林佳明,主任医师,工作21年,崇尚仲景经方医学,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。
在中医理论中,胃癌多属于“胃脘痛”“噎膈”“积聚”“反胃”等范畴。
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胃,与脾、肝、肾等脏腑密切相关。 胃癌常见病机 脾胃虚弱:脾胃为后天之本,若长期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,或久病体虚。
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,运化失常,水湿痰浊内生,阻滞胃脘,日久形成癌肿。
气滞血瘀:情绪不畅、肝气郁结,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升降,导致气滞不行;
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,形成血瘀,气滞与血瘀相互搏结于胃,可引发癌肿。
痰浊凝滞: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,导致水湿代谢失常,聚湿生痰,痰浊在胃内积聚,阻塞气机,妨碍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,久而久之可诱发胃癌。
热毒蕴结:长期饮食辛辣刺激、嗜食肥甘厚味等,易生内热,热毒蕴结于胃,灼伤胃络,损伤胃体,进而发展为癌肿。
阳气亏虚: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失养、久病耗伤阳气,导致脾肾阳虚,阳气虚衰则不能温煦脾胃,运化功能失调,寒湿内生,凝滞于胃,形成癌肿。 这些病机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、相互转化,呈现出复杂的病理变化。
一、林老师学术思想核心
1. 六经辨证为纲林氏以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统领胃癌治疗,认为胃癌本质属“本虚标实”:
太阴脾虚(核心病机):脾失健运,痰饮内停,症见纳差、便溏、苔白腻。
阳明不降:胃气上逆致呃逆、呕吐,如旋覆代赭汤证之“噫气不除”。
少阴肾阳亏虚:晚期见畏寒、肢冷,需附子温肾阳以暖中土。
2. 扶阳固本为先强调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胃癌术后或化疗后以温阳益气为主,重用参、附类药扶正托毒。
二、典型证型与经方应用
案例1:胃癌术后呃逆(胃虚痰阻证)
医案实录:67岁患者胃癌术后7个月,餐后呃逆、胃气上冲,舌淡苔白腻,脉无力。
辨证:胃虚痰阻,气逆不降。
经方:旋覆代赭汤加减(旋覆花15g、代赭石30g、党参20g、半夏15g、陈皮30g)。
疗效:3剂后呃逆减轻,但便溏;加苍术30g健脾燥湿,5剂后症状缓解。
《本经》药物解析:
旋覆花:“主结气,胁下满,降气除水”(去痰水、降逆气)。
代赭石:“除腹中毒邪气”(镇逆平冲,引气下行)。
半夏:“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”(化痰降逆)。
案例2:胃癌晚期虚寒痛泻(脾肾阳虚证)
医案实录:62岁胃癌化疗后腹泻日20余次,肛门溃烂,畏寒肢冷。
辨证:脾肾阳虚,固摄无权。
经方:附子理中汤合外台茯苓饮(附子15g、人参20g、白术20g、茯苓30g、枳实15g)。
疗效:20剂后腹泻止,体力渐复。
《本经》药物解析:
附子:“主风寒咳逆,温中散寒”(回阳救逆,温肾暖脾)。
人参:“补五脏,安精神”(大补元气,固脱生津)。
白术:“主风寒湿痹,止汗除热”(健脾燥湿,固表止泻)。
三、核心用药与《神农本草经》诠释
药物 《本经》功效 胃癌应用意义
旋覆花 “主结气,下气除水” 降胃气、化痰饮,治呃逆呕酸。
代赭石 “除腹中毒邪气,女子赤沃漏下” 平肝镇逆,引上逆之气下行。
吴茱萸 “温中下气,止痛除湿” 暖肝和胃,止呕逆吞酸。
泽漆 “主皮肤热,大腹水气”(利水消肿) 消癌性胸腹水,治肺癌胸水。
鳖甲 “主心腹癥瘕坚积”(滋阴软坚) 消癥散结,抗肿瘤转移。
四、治疗策略与阶段调治
1. 术后调治:
主方:旋覆代赭汤合四君子汤(降逆益气)。
加减:便溏加苍术、诃子;便秘加瓜蒌仁、酒大黄。
2. 化疗后扶正:
主方:桂枝人参汤加附子(温阳健脾)。
关键:重用附子15~30g先煎,人参另炖,固护脾肾。
3. 晚期攻补兼施:
策略:三甲散(鳖甲、龟板、土鳖虫)合六君子汤(软坚消癥,健脾化痰)。
五、临证启示与学术特色
1. “治中焦如衡”的调气思想胃癌气机贵在“升降相因”:
降阳明:旋覆花、代赭石、半夏降胃逆。
升太阴:人参、白术、柴胡升脾清。
2. 从肾治胃的先后天互济强调“肾阳蒸腾中土”。
晚期胃癌必用附子温少阴以助脾运,此乃“火生土”之妙。
3. 虫类药攻毒的应用原则
轻症用土鳖虫“主心腹血积”(《本经》下品),破血逐瘀;
重症合蜈蚣“主啖诸蛇虫鱼毒”,搜剔癌毒。
六、总结
林老师治疗胃癌的学术精髓可概括为:
“六经定证候,扶阳固本元;升降调气机,三品辨药性”
六经框架:
太阴虚寒为本,阳明不降为标,少阴亏虚为根。
用药法度:深谙《本经》三品分类,上品(人参)养命、中品(半夏)调性、下品(附子)攻疾,毒药治病“十去其七”即止。
预后关键:
早期逆转“萎缩性胃炎伴肠化”(中药干预2~4个月),晚期以“留人治病”为则,改善生存质量。
(注:以上医案及用药均源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第二辑》,中药解析紧扣《神农本草经》原文。)
林佳明,主任医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