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西安一名11岁男童在小区游玩时坠入通风井口身亡,事件经媒体报道后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9月21日晚,涉事属地应急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,详细披露了事发经过,并初步作出责任认定。
通报显示,事发时该男童正在玩捉迷藏游戏,不慎从未覆盖严实的通风井口坠落至负三层,虽经紧急抢救,最终仍不幸身亡。针对事故原因,通报明确将其定性为“安全责任事故”,并指出:一方面,建设单位对通风井区域安全防护不到位;另一方面,物业日常管理责任不落实,未按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对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辨识,未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。目前,当地已控制3名责任人,正同相关部门依法开展进一步调查处置。
通风井是城市地下空间的常见排气设施,因多为垂直向上的通道结构、形似“井”而得名。其一端连接地下建筑空间,如地下车库、地下室等,另一端通向地面,核心功能是将地下空间的气体排放至大气中,保障地下环境安全。通常情况下,在人员密集区域,地面通风井口应当设置高度足够的围挡和醒目的警示标识,从物理层面隔绝行人,以防坠落事故发生。这是保障公众安全的基本要求,也是相关责任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。
然而,根据极目新闻的报道,此次涉事的通风井有十几米深,垂直通向地下车库。男童坠井时,通风井口周遭缺乏围挡,只用了简易的木板和泡沫墩子加以遮盖。如此脆弱的“防护”措施,显然难以承受人体的重量,这也是导致男童双脚踩空、坠落身亡的关键原因。
报道还提到,该小区虽已有居民入住,但公共区域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。每逢下雨,小区道路泥泞、易积水,部分区域还在施工,一些安全隐患已经引发居民担忧。事发后,小区物业等单位连夜在涉事井口外设置了围挡,其他单元门口和部分危险区域也补充安装了防护措施。
不可否认,事后的排查与修补固然能防范未来的风险,但这些举措终究无法挽回已经逝去的生命。本应牢固的防护围挡被临时的木板泡沫取代,暴露出的是责任方对安全底线的漠视,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依规严肃追责,才能告慰逝者、警示他人。
梳理近年的新闻报道,不难发现,类似安全事件并非孤例。去年9月21日晚,同样在西安,一名8岁女童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后,和小伙伴在小区院子内玩捉迷藏游戏时,不慎跌入绿化带内的消防水井,送医抢救无效离世;今年7月1日晚,重庆一名13岁男童也是在小区内玩捉迷藏时,坠入绿化带一处长期未封闭的雨水井内,最终不幸身亡……
那些猝然消逝的生命,让人倍感痛惜,也为社会敲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警钟。为遏制“井口吃人”事件再次发生,相关责任方必须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。每一口井、每一处隐患,都应当明确管理责任人,落实常态化风险排查与日常监管工作,真正做到“责任到人、心中有数、管理有方”,绝不能稀里糊涂、敷衍了事。
此外还要注意到,上述多起事故,均与“儿童玩捉迷藏游戏”这一场景相关,恐怕并非纯粹的巧合。家长和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特征,在日常安全教育中,对未成年人特别强调捉迷藏游戏的潜在风险,提醒孩子尽量避免夜间在户外玩此类游戏,即便白天玩耍,也要远离墙角、绿化带、井口等犄角旮旯的隐蔽区域,不能为了藏得隐蔽,就忽视了人身安全。
安全不能总靠鲜血来警示,责任也不该只以亡羊补牢的方式兑现。把预防做在前头、将责任落到实处,才能守护好祖国的花朵,对得起每一个家庭的期待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