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号估计也还是会有些“铁杆”粉丝儿,就是几乎每一篇新推送出来的文章都会打开阅读的读者。
嗯~~~如此前段时间应该已经提前知道本标题的答案,而不需要再去《内外伤》里找了。
之前我依次在《把小建中汤玩出了花样,就成了东垣方~ |《解构脾胃论》18》《为什么东垣说当归补血汤证极似白虎汤证?区别究竟在哪里?》《戴阳,终极版本的总结。|《解构脾胃论》20》等篇里,分析交代过,两者的主要区别,其最本质的地方在于:
前者“卫气线”的问题为:“阴虚”/“里虚”/“表里两虚”。
古人着重讲的是“里虚”,我们可以直接将其推到“表里两虚”,因为不可能存在里虚而表不虚的情况。
至于“阴火线”的问题,则两者并不存在什么足以区分的差异。
所以,内伤与外感的区别总结,可以用如下的简图来表示:
图片
接下来让人有些期待的是,我们不妨可以通过《内外伤》的文字内容来验证下,之前通过对《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脾胃论》等古书的一小部分内容的解读,所推导出来的结论,是否确实符合李东垣的理解与表达?
另外,最近还很有意思地涉及到了《内外伤》里的两大关键内容:“躁象”与“热厥/手心热”。像是《内外伤》在呼唤我哈。
于是我决定临时推出一个迷你小系列,大概也就两三期,不会超过三五期,来总结一下《内外伤》的重要内容,也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《脾胃论》。
一、“内伤”的卫气线问题
1.1、表里两虚
为出本系列,我从头到尾又翻阅了两遍《内外伤》,果不其然,毫无意外~~~
李东垣明确说明了“内伤”区别于“外感”的主要地方就在于:
元气不足于里,且不达于外。
能同时看到东垣所强调的“表里”或“内外”,非常非常重要!!!
因为我发现后世不少人误解东垣的地方就在于,少了那关键的一半儿:“不达于外”。
我们不妨来看看东垣的原文,我试举几例:
(按照在书中出现的前后顺序)
“既脾胃有伤,则中气不足,中气不足,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,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,是六腑之元气病也”;
“故内伤饮食,则亦恶风寒,是荣卫失守,皮肤间无阳以滋养,不能任风寒也。皮毛之绝,则心肺之本亦绝矣,盖胃气不升,元气不生,无以滋养心肺,乃不足之证也”;
“内伤不足之病,表上无阳,不能禁风寒也,此则常常有之…其恶风寒也,盖脾胃不足,荣气下流而乘肾肝,此痿厥气逆之渐也。”;
“既下流,其心肺无所禀受,皮肤间无阳,失其荣卫之外护,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,但见风见寒,或居阴寒处、无日阳处,便恶之也,此常常有之,无间断者也”;
“…其表虚无阳,不任风寒复见矣。是表虚无阳,常常有之”;
“内伤等病,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”;
“皮肤腠理极虚无阳,但风来为寒凉所遏,表虚不任其风寒”;
“皮肤不任风寒,而生寒热…脾胃之气下流,使谷气不得升浮,是生长之令不行,则无阳以护其荣卫,不任风寒,乃生寒热。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”;
“脾胃一虚,肺气先绝”;
“脾胃气虚,不能升浮”;
“病脾胃久衰,视听半失,此阴乘阳,而上气短,精神不足,且脉弦,皆阳气衰弱,伏匿于阴中故耳”。
在书中的最后一章节里,东垣更是直接搬出了《内经》,以一锤定音:
“形气不足,病气不足,此阴阳气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,刺之重不足,重不足则阴阳俱竭,血气皆尽,五脏空虚,筋骨髓枯,老者绝灭,壮者不复矣”。
从《内外伤》的第一篇到最后一篇,李东垣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重申:
所谓的“内伤”,是为阴阳/表里/内外两位之气皆不足。而其中阳位/表位/外位的气之所以会不足,是因阴位/里位/内位的气不足,因而无法有力外达通行于阳道,甚至绝迹于阳道,“绝于外”。
1.2、如何处理?
正因为内伤的机理为如此,因而治疗就应该对应的使用“补中(里位之气)+升阳(表位之气)”,来解决卫气线的问题。
后世在这方面对于李东垣,主要存在三大误解:
★误解一:过用滥用升散/风药
既然内伤是因“表里两虚”,那么,会重泻表里之气的有发散作用的药味,必然是要克制使用的,否则,内伤不就与外感无异了么?!
“举世医者,皆以饮食失节,劳役所伤,中气不足,当补之证,认作外感风寒、有余客邪之病,重泻其表,使荣卫之气外绝,其死只在旬日之间。所谓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可不详辨乎?”
“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失节、劳役不足之病,作外伤寒邪、表实有余之证,反泻其表,枉死者岂胜言哉!”
两个“举世”,一个问号“?”,一个叹号“!”,可见李东垣有感于不分内伤外感之医界时弊,欲进行明辨之心是多么的强烈迫切。
本号在“解构脾胃论”系列里,也单独出过一期东垣对于药味的严格选用,他多次强调不得滥用过用辛味,参《东垣笔下典型的味与脉丨《解构脾胃论》11》。
包括他在临证中,若是必须主以风药为先,就会尽量在短期内(东垣也就一两天吧)搞定,随后即改用以风药为辅的手法。
★误解二:实表是为了敛气
李东垣的“实表”,不是后世所说的“实表”,误解的本质原因是因为,“两线”后来被砍成了“一线”。
关于东垣的“实表”,早在去年就有读者发现,李东垣将他所拟的某一个含有麻黄桂枝等药味的方剂,称其意图于“实表”。那位读者在当时表示这看起来“很有趣儿”,我相信时隔一年的时间,如今他应该早就已经远远跨越了这一医理认知了哈。
东垣在“补中益气汤”登场前的介绍中就明确说过,他的治疗法则为:“补其中,升其阳,泻其火”。
所以,他不可能将本就已经无力外达行于阳道的气,再用药给彻底地折断翅膀,只可能想方设法地将气往阳道上输送过去~!
所以东垣要加柴胡升麻,“引气上升,能补卫气之解散,而实其表也”,“引清气上升”,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”,“引气上行,充实腠理,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”,“更加升发之药,令其元气上升”,“升发胃气…而使生气增益,胃气完复”…
★误解三:敛气所以自汗止
“自汗出”的原因确实是因为“卫气稽留”,卫气偏于沉位而未能正常布表。
但“自汗出”并不是“两点一线”的“X(卫气不在,即自汗出)X”;
而是:卫气稽留→阴火内生→阴火迫津液出→自汗出。
后世对“自汗出”的误解,与对“血证”的误解是一个路线的。之前说了,“血证”是卫气稽留的产物,解决“血证”即要解决卫气稽留,“自汗出”亦是同理。
所以,在使用东垣所说的“实表”药后自汗得止,是因为:卫气稽留解除→阴火外解→内不生阴火→无阴火迫津液出→自汗止。
1.3、为何会出现表里两虚?
东垣在《内外伤》里提到的几大原因,都是《内经》里所说的:
劳役过度、饮食不节、起居不时、寒温失所、喜怒忧恐等。
也可参阅“解构脾胃论”系列的第一期:《由胃气决定的生理与病理 |《解构脾胃论》⑨》。
1.4、内伤的主要表现
那么如何来区分内伤外感呢?
我综合《内外伤》里提到的,以下几点是大多数人都比较容易理解的:
①鼻中气息,比如是否短促;②说话声音,比如是否气弱声弱,无力,懒于言语;③口味,比如口不知味,不欲饮食;④动作,比如懒惰嗜卧;⑤四肢,比如四肢沉困不收。
进阶难度的主要就是“躁象”与“手心热”,前者可以参阅《为什么李东垣会将【躁】象作为区别内伤外感的重要标志?》篇,后者可以参阅《酒的缺点,正是它的优点~!》篇。这两大症状,皆是气机极度受困于里位/阴位的表现。
二、“内伤”的阴火线问题
阴火生于里位,但之后会上下行,或在里位,或出于里位上占阳位。
尽管东垣没有明说,但既然他说阴火处于血脉中,而血脉又周流全身,那阴火必然是同时充溢于表里的。只不过在某个节点上,阴火所处之位与盛衰之势,必然会有不同侧重而已。
2.1、上行并占阳位的:
“上乘阳分,故荣卫失守,诸病生焉。其中变化,皆由中气不足,乃能生发耳”;
“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”;
“致阴火上冲,作蒸蒸而躁热。上彻头顶,傍彻皮毛,浑身躁热,作须待袒衣露居,近寒凉处即已,或热极而汗出而亦解”;
“表虚之弱,为阴火所乘”;
“脐下相火之势,如巨川之水,不可遏而上行,使阳明之经逆行,乱于胸中,其气无止息,甚则高喘”;
“胃气久虚,而因劳役得之者,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,必肌体扪摸之壮热,必躁热闷乱,大恶热,渴而饮水,以劳役过甚之故,亦身疼痛”;
“盖阴火上冲,则气高而喘,身烦热,为头痛,为渴,而脉洪大”;
“此阴乘阳”。
2.2、生于里位与回到里位的:
“躁发须臾而过,其表虚无阳,不任风寒复见矣”;
“或因劳役动作,肾间阴火沸腾,事闲之际,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,更有新沐浴,于背阴处坐卧,其阴火下行,还归肾间,皮肤腠理极虚无阳”;
“脾胃气虚,则下流于肾肝,阴火得以乘其土位”;
“夫脾胃虚者,因饮食劳倦,心火亢甚,而乘其土位”;
“阴火炽盛,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,血气日减”;
“阳气内伐,内伐则热舍于肾”。
三、两线互为因果互相影响
3.1、卫气线不升→阴火线不降
即:元气不足,则生阴火。
“谓脾胃之气不足,而反下行,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”;
“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,闭塞其下,致阴火上冲,作蒸蒸而躁热”;既脾胃虚衰,元气不足,而心火独盛。心火者,阴火也,起于下焦,其系系于心,心不主令,相火代之…脾胃气虚,则下流于肾肝,阴火得以乘其土位”;
“夫脾胃虚者,因饮食劳倦,心火亢甚,而乘其土位”。
3.2、阴火线不降→卫气线不升
即,阴火会消耗并阻碍元气。
“惟阴火独旺,上乘阳分,故荣卫失守,诸病生焉”;
“内伤饮食劳役者,心肺之气先损,为热所伤,热既伤气,四肢无力以动,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,上喘懒语…”;
“脾主四肢,既为热所乘,无气以动。经云:热伤气。又云:热则骨消筋缓。此之谓也”;
“脾胃气虚,不能升浮,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,荣血大亏,荣气不营,阴火炽盛,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,血气日减,心包与心主血,血减则心无所养,致使心乱而烦,病名曰悗”;
“相火,下焦包络之火,元气之贼也。火与元气不能两立,一胜则一负”;
“夫脾胃虚者,因饮食劳倦,心火亢甚,而乘其土位,其次肺气受邪”;
“《刺志论》云:气虚身热,得之伤暑。热伤气故也。《痿论》云:有所远行劳倦,逢大热而渴,则阳气内伐,内伐则热舍于肾;肾者水脏也,今水不能胜火,则骨枯而髓虚,足不任身,发为骨痿”;
“炅则气泄。今暑邪干卫,故身热自汗”。
正是因为,两者互为因果,互相影响,因而李东垣在处理“内伤”一证时,强调必须同时兼顾“泻阴火”,而不仅仅只是“补中+升阳”。
所以他自己归纳出来的总治则为:【补中+升阳+泻阴火】。
四、外感内伤的定义角度,不是病因,而是病机。
4.1、病于发热,只要是表里两虚,即为内伤
东垣整本书里都强调要明辨内伤与外感,我们作为学习者要能明白他的苦心,不在于分辨发热之病因。并不是因为感受了外邪,就是东垣笔下的“外感”,也并不会因为没有明显感受过外邪,就不是东垣笔下的“内伤”。
区分“外感”与“内伤”的,唯一可以一锤定音的,就是卫气线的状态,究竟是:表里两虚,还是,表气稍有困遏?可参本文开头的那张简图。
4.2、所谓的“外感”也会衍变为“内伤”
本号在《以躁象来区分内伤外感》篇里就说明过,要将外感已经发展到“表里两虚”或“气机被实邪极度受困于阴位”的两大情况给刨除掉。因为这两大情况之下,都是气机明显困抑于阴位,无论是典型的伤寒治法如发汗法,还是典型的温病治法如降泄法,都是绝不能使用的。
尽管东垣再三再四强调,内伤不同于外感,但不等于他不明白这一点。
即便是超薄的一本《内外伤》里,其实李东垣也还是提到了,只是读者一般可能注意不到:
比如:“盖外伤风寒者,心肺元气初无减损…”
既然说“初起”没有“减损”,那么说明心肺元气在外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也一样会出现减损。
李东垣说对于“内伤”里出现的“口渴”,必须少少与之水饮,否则会重伤胃气,“虽渴欲饮冷水者,当徐徐少与之,不可纵意而饮,恐水多峻下,则胃气愈弱,轻则为胀,重则传变诸疾,必反复闷乱,百脉不安,夜加增剧,不得安卧,不可不预度也”。
这一说法,不也还是出自于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么?
“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”;“若胃中虚冷,不能食者,饮水则哕”;“…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,欲饮水者,与水则哕”…——《伤寒论》
所以说,李东垣所谓的“内伤”,其实不分内伤外感之最初病因,而取决于当下病人的气机问题,尤其是表里两位的元气状态/卫气线问题。
只要是表里两位之元气不足,无论发热如何/汗出如何/血证如何/升逆如何…无论阴火线具体是什么表现,阴火具体处于什么表里位置,都必须小心处理。
因为,已经踏入李东垣的“内伤”范畴了~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