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公寓九层的走廊里,20户人家多挂塑料门帘,唯独任中义家悬着老式竹帘。每每看到这挂竹门帘,我便回忆起很多往事。
老家在晋阳湖北畔,旧时民房是朝里开的木板门。天寒时,条件好的装风门,差些的挂布帘;天热了,便换竹帘——既通风凉快,又能防蚊蝇。那时村边常年积水,夏秋若无竹帘,满屋蚊蝇能让人坐卧难安。
上世纪60年代,农家日子紧巴,竹帘都得格外珍惜。为防频繁掀动磨断边篾,有人特意包上布边。可棉线经不住日晒雨淋,一两年就会断线。农家人便翻出两枚铜钱,系在新棉线两端,两人一里一外,从断线处稍上位置对穿竹篾,逐条缠绕打结,总能再多撑些时日。等线绳全老化了,来年夏天便拆开翻新。
虽有专业匠人进村打竹帘,农户们多半自己动手。打竹帘得用“打帘子蛋蛋”——缠绕线绳的重物,吊在支架两侧,靠重量让线绳勒紧,竹帘才能平整。邻村冶峪是烧黑瓷的,村里沾亲带故的人家,能找来烧缸瓮时垫的瓷疙瘩,两头大中间细,重量正好,是打竹帘的上佳之选。要翻新竹帘的人家,提前买好棉线,四五股并成三倍帘长,分缠在两个蛋蛋上,没蛋蛋的向邻居借。打竹帘只需条长凳,屋里屋外都行,多趁工余时间做,一张帘子打十天半月是常事。讲究的人家或巧媳妇,还会用彩线搭配、变换结线方向,织出斜方块、双喜字,虽费工夫,却格外好看。
小时候,一听家里要打竹帘就高兴。这活计孩子也能搭手,不累还有趣。而且换下的旧竹棍可以玩“挑眉毛”的游戏。旧篾没了韧性,指甲一卡就断,折成三寸长的小棍。孩子们凑到一起,把竹棍合在一起。然后,用“手心手背”或“石头剪刀布”的办法决出顺序。第一个玩的孩子,用一只手将全部竹棍擎住,并将手抬到离地面约一尺高处,竹棍保持竖直,然后松手,竹棍就一齐落地。这个游戏的规则是:凡落地后单独散开的竹棍,便归这个孩子所有。而且允许这个孩子取一根竹棍,将那些叠压交叉的竹棍一一挑开。只要不触动其他竹棍,则挑开的这根竹棍也归这个孩子所有。这也许就是将此游戏叫作“挑眉毛”的缘由吧!而只要挑的过程中触动了另一根竹棍,则改由下一个孩子来玩。这个游戏,比拼的是眼力和细心,颇具趣味,十分受孩子们喜爱。
上世纪80年代,市场上有了机织的竹帘出售。再后来,纸帘、塑料帘越来越时兴,传统的竹帘已很少见了。更让人欣喜的是,晋阳湖公园建成后,城中村周边的环境也大变样。如今,门帘多是分隔空间,与防蚊蝇关系不大了。
任家门前的竹帘仍在轻轻晃动,像在絮叨那些浸在烟火里的旧时光。
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