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十堰的浩荡历史中
总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闪耀
王明德,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颗
这位从郧阳走出去的
清代最高官员(官至内阁中书)
不仅是仕途上的佼佼者
更是国家级非遗“郧阳凤凰灯”的首创者之一
他的故事
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
👇
01“开挂”的科举之路
他是真正的“学霸”
在“内卷”严重的清代科举路上,王明德堪称“天选之子”。
我们先来简单捋一下清代的科举流程,这更像是一套残酷的“升级系统”:
(县级):考过称“秀才”,才算脱离“平民”,进入士大夫阶层。
展开剩余86%院试
(省级):考过称“举人”,大名鼎鼎的“范进中举”就是这个级别,已是万里挑一。
乡试
(国家级):考过称“贡士”,离巅峰一步之遥。
会试
(皇帝亲自主持):确定最终排名,统称“进士”,是天下读书人的终极梦想。
殿试
而王明德的履历,堪称“神速”:
光绪八年(1882年)
在郧阳试院(原郧阳抚台衙门)考中举人。
光绪九年(1883年)
进京赶考,一举考中进士!并在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五名的优异成绩。
两年,连跨两大高阶门槛!这是什么概念?
有数据为证:明清五百余年间,郧县仅出了四位进士,平均125年才有一位。在他之前,著名的曾国藩也是考了几次才中。说王明德是“科考狂魔”,毫不为过。
(文旅小知识:康熙年后,郧阳试院作为乡试分考场,让鄂豫川陕四省的秀才免于奔波。王明德正是在这里脱颖而出。这段历史,为郧阳的“文脉”增添了厚重一笔。)
02官场精英
从地方大员到中央枢密
中了进士不等于立刻有官做,但王明德再次展现了其不凡的才智。
他先是外放为官,曾任四川成都知府,政绩突出。很快,他的能力被中枢看中,一纸调令将他召入京城,任“钦点内阁中书”。
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核心秘书,他的主要工作是 “管理诰勅房事务,本衙门撰文,汉档校对”——简单说,就是掌管皇帝诏书的底本,负责中枢文件的撰写和校对,能接触到最高机密。
上级对他的评语是八个字:“品端学粹,办事勤能”。意思是品行端正、学问精深、勤勉能干。这无论在哪个时代,都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。
03文化匠心
开创“郧阳凤凰灯”
人生的起伏总是难以预料。庚子事变后,王明德因故辞官,回到郧阳老家。
这位曾经在官场和考场叱咤风云的人物,将他的才华与见识,倾注到了故乡的文化建设中。他与耿家臣等人共同创制了双翅可煽动、头颈能灵活摆动的凤凰灯。
这只从历史中飞出的“金凤凰”,如今已翱翔于海内外,成为我们十响誉世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点亮了无数个佳节盛会。
(文旅打卡推荐:每逢年节,别忘了关注郧阳凤凰灯的精彩表演,感受这项由清代“学霸”参与创造的非遗魅力。)
04岁月回响
一只书箱的见证
大约十年前,作者曾拜访王明德年过九旬的孙辈姻亲史定良先生。在他家中,看到一只精美的书箱,上面篆刻着“三苏全集”四字。
史先生回忆,小时候去“王大人”府上,见过他那宏大的书房:顶天立地的书架,需要梯子才能取书,满室墨香。王大人晚年常坐于其中,读书写字。
那只书箱,是王家昔日浩瀚藏书仅存的见证。王明德病故后,家道中落,万贯家财与万卷藏书尽散,唯余此箱,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与沧桑。
一段个人传奇,半部郧阳文脉
王明德的故事
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
更与十堰(郧阳)的历史文化深深交织
下回当你看到绚丽的郧阳凤凰灯时
或许会想起这位从十堰走出去的“科考狂魔”
想起这片土地深藏不露的文化底蕴
历史的回响,从未远离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